工人日报-中工网记者 苏墨
7月2日,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在北京开幕。大会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、中国作家协会、北京市人民政府指导,北京市广电局主办。当前,网络视听已成为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生力军、文化供给的主渠道和文明传播的新高地,推动其高质量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。
中国作协党组成员、书记处书记胡邦胜指出,文学作为内容生产的“母体”,其与网络视听的融合发展已成新趋势。他强调,文学与网络视听应“双向奔赴、相互赋能”,既要畅通从文学IP到多形态产品的产业链条,也要借助网络视听的多媒介呈现扩大文学的社会影响力,共同打造当代中国文化的新景观。
多方对话解码视听未来
开幕式后,大会随即进入备受瞩目的高峰研讨环节。多位嘉宾围绕人工智能、内容价值、文化传承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探讨。
面对市场的新常态,各大平台负责人分享了各自的内容战略与破局之道。爱奇艺创始人、CEO龚宇认为,行业在经历微短剧这条“鲶鱼”搅动后,正进入“横竖各得其所”的新常态;腾讯在线视频联席总裁兼首席内容官王娟则提出,长短视频并非零和博弈,而是协同共生的新生态,行业正“从流量向人心回归”。
虎鲸文娱集团优酷副总裁、总编辑张丽娜表示,优酷将以精品照亮行业长期价值,用技术创新推动工业化,并携中国故事“奔涌入海”;微博COO、新浪移动CEO、微博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巍详细解读了视频大模型在“内容理解”和“内容生成”两大方向的发展趋势与挑战,并介绍了微博在该领域的应用实践。
快手科技联合创始人银鑫则分享了其在“AI驱动下的大众文艺新生”方面的探索;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介绍了其“内容免费+广告分账”的商业模式,并通过“果燃计划”投资精品短剧,推动行业从“拼流量”进入“拼内容”的时代。
与此同时,多位文化名人与青年演员从各自的实践出发,分享了他们对艺术与时代关系的思考。作家马伯庸深刻阐述了历史题材创作的“当下性”,即打通古今之间的共鸣点,让观众在内容与现实世界中找到真切的连接。青年演员李兰迪则以“撕开《滤镜》,允许自己做自己”为题,从创作者视角表达了对真实表演和与观众共情的追求。
“追光计划”成果瞩目
作为大会的重要环节,开幕式上的一系列重磅发布,集中展示了“北京大视听”的最新成果与未来布局,为行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。
微短剧作为当下最具成长性的力量,其提质升级成为本次大会的焦点。北京大视听“追光计划”国际微短剧大赛的阶段性成果发布尤为瞩目。据了解,本次大赛立足北京、面向国际,设置了“绘时代盛景”“传中华文化”等12个主题赛道,共征集作品1070部,经过初评,已有包括138部“好作品”和101部“好故事”在内的239部精品项目成功入围复赛,展现出全社会参与的创作生态和多元化的创作图谱。
现场发布的“2025‘北京大视听’网络视听精品项目”片单共集结80部精品力作,涵盖网络剧、网络电影、微短剧、网络综艺等多种类型。其中,“传薪火长赓”篇章包括《寻找李顺章》《怒刺》等作品,“见文明长河”篇章包括《资治通鉴》《中华史记》等,“品烟火长情”篇章则有《你一定要幸福呀》《种地吧3》等。
此外,开幕式还聚焦行业趋势,发布《2024北京微短剧报告》。报告显示,2024年北京微短剧产值规模约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二,位居首位,为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参考。
据悉,本届大会为期两天,以“视听潮涌文艺生辉”为主题,除开幕式及高峰研讨外,大会还设立了6场主题研讨、创作者之夜、网络视听艺术大会打卡等多场活动,议题覆盖网络综艺、网络剧、微短剧、新大众文艺等行业热点,旨在推动网络视听文艺提质升级,培育扶持文艺精品,发掘鼓励优秀网络文艺人才。
第二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